今日要闻!褪去华丽外衣,关键看“还剩什么”

2023-07-06 10:28:28 来源:解放日报 分享到:

作者:石韫

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告结束,而人们对电影的讨论与思考仍在不断持续中。

从本届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参赛片来看,电影圈似乎刮起了一阵“复古风”,不管是剧本创作还是拍摄手法,都有意返璞归真,摒弃了套路和炫技,追求朴实无华、冷静克制地讲明白一个故事、几个人物。创作者们仿佛在传递一种信号:他们和观众都需要去思考,当电影褪去所有华丽的外衣——高明的剧作手法、璀璨的明星阵容、炫目的后期特效之后,还剩什么?还能做什么?


【资料图】

比如入围的英国电影《火种》,坦白讲,进电影院前我对它的期待并不高,因为提前了解过电影故事简介,看到“绝症”“死亡”这几个关键词,就预感会是一部按照惯例目的明确、用力煽情的电影,但看完之后,我颇为感叹,认为它是近来不多见的、真诚而有尊严地讲述生活的现实主义电影。

《火种》的故事取材于导演身边的真实事件。探讨“死亡”的主题很常见,这个主题天然就是沉重的、煽情的,但主创团队在写法和拍法上都采用了轻描淡写的手法。《火种》刻意避开了惯用的过度甜蜜和过度悲伤的催泪情节,选择以一场安静、凄美的英式友谊庆典为主线,设法用一种不激烈、不做作但温柔、敏感的方式进行处理,显示出每个人物最真实、自然的一面,以及男性之间的友谊、脆弱和亲密,让故事和人物都看起来平静、克制。这么做,对主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,就好比川菜的巅峰之作是开水白菜,影片以最朴素平凡的样貌示人,背后却藏着深厚的内涵和顶尖的功夫。

另一方面,《火种》在创作上有意图地展现男性的脆弱。我们现在常常提及影视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,实际上男性角色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,他们也被单一地、标签式地塑造——缺点都无关痛痒,但优点必须无限放大,要么满足女性幻想,要么符合社会要求,比如霸总暖男,比如阳刚勇敢。但《火种》摆脱了这种刻板印象的做法,影片中所有男性角色的缺陷、脆弱都被细腻地刻画在银幕上,有人怯懦、有人犯傻、有人很纠结、有人很爱现,但这些缺点并不影响他们的男子气概,相反,因为表现足够真实,因为令人耳目一新,观众反而能更好地感受到他们的真情实感。比如影片中的男二,作为男主最亲密的朋友,他一方面想让男主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最后的日子;另一方面又觉得应该听从男主母亲的话,严格控制男主的生活作息,以求让他多活几年。他的纠结、犹豫、挣扎充斥着人性真实的弱点,却也将他对男主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就像国外影评人总结的:《火种》不去努力拉动心弦,却是一部在喉咙里留下肿块的电影。另一部助大鹏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中国电影《第八个嫌疑人》,也使用了相似的做法。它同样改编自真实案件——新中国成立以来涉案金额最大的武装劫钞案件。当时案发后,公安干警雷霆出击,虽然迅速侦破案件并追回大部分钱款,但主犯销声匿迹,21年后才落网。

这样的大案、悬案是太典型的商业片素材,惯用路线是要么做成警匪动作片,要么做成烧脑刑侦片,相信观众掏钱买票也是奔着“追凶二十载”的抽丝剥茧或者酣畅淋漓的动作戏场面去的。然而,《第八个嫌疑人》选择了不太寻常的第三条路——放弃了犯罪片惯用的戏剧化处理,比如最重要的悬念设置,真凶在开篇就自爆了,整部电影是在结果揭晓的情况下缓缓展开的,把重点放在了主角心理上,为观众娓娓道来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。

这种做法相比主流的同题材影片显得太过平静,比起迷案追凶,主创团队更关心的是那个年代广东三线城市的时代背景,是犯罪分子一步错、步步错的人性展现。主角在长时间的漂泊隐匿中经历的善恶挣扎,成了本片探讨的主题。正如导演李子俊说的,他们想做到不是用大场面来吸引观众,而是把人性挖出来,给观众看到不同的警匪片。

有不少影评人觉得这种尝试“贵在真实”,但也有观众表示“我奔着追凶二十载来,你就给我看这?”事实上,这种还淳返古的做法,对现在的观众确实是一种考验,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网飞打造的快节奏、强情节、强人设套路,以及抖音单一化、碎片化的叙事模式。不过习惯归习惯,观众一边看一边也吐槽现在的影视作品悬浮套路、没有逻辑,那么当市场上出现一些试图诠释“现实是最佳编剧”的作品时,我们能不能多给一些耐心和思考呢?

其实,不管是套路还是反套路,都是为作品服务的方式方法,成熟的套路可以保底,质朴的真诚能够加分,所以我个人认为这股“复古风”是好事,这些主创团队的态度和理念应该被更多地关注到,并成为返璞归真搞创作的一些好例子。毕竟,不只观众讨厌千篇一律、浮躁浮夸,创作者本身也难以忍受这些,所有人想要看到的都是真正的百花齐放。(石韫)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亚洲城建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  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